网站首页 文章专栏 《三傻大闹宝莱坞》与我的大学
《三傻大闹宝莱坞》与我的大学
创建于:2018-11-18 02:00:00 更新于:2025-01-18 05:12:04 羽瀚尘 3979
影评 影评,喜剧

2018-11-11-123-New Bitmap Image 第一次看到这部影片,是在高中。当时姐姐上大学,回家过年时拷回来了。当时觉得像是音乐剧,挺喜欢影片中主人公对待学习的态度。

后来认为这是一部难得的佳片,对人生有指导意义,就规定自己每次过生日都要看一遍,到今天为止我已经过了五次生日了。

第一年,兰彻是学习的天才,但容易误人子弟

那是2014年,我刚刚从高中毕业,去了一所西安的院校。看着同毕业班的同学各种清华北大、C9、985,而自己只是一个211,心中颇有不满。不仅是对自己的能力的怀疑,也开始自暴自弃。

军训时划水,装病号,或者当连报(一种在军训期间小范围发行的报纸)编辑,写写文章以躲避军训。军训结束汇演时,站在病号连队的我也心有不甘,怎么可以堕落到这步田地?

适逢过生日,没有告诉任何人,就自己拿着淘宝买来的二手笔记本电脑,完整地看了一遍三傻。

印象最深的是兰彻在上机械课,老师问他什么是机器?他总结说一切能节省人力的东西都是机器。老师非常不满,因为兰彻的答案不是书上的标准答案。最后兰彻回来拿落下的课本时,自己给课本下了一个非常冗长的定义,捉弄老师一番,令人忍俊不禁。 2018-11-11-123-02

另外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是影片结束,兰彻终于圆了自己的梦想,成为了一所学校的校长。这所学校教出来的学生也都不拘泥于常规,勤奋又聪明。算是一个符合大众审美的结局。

从此,我对大一的课程及其反感。每次上课就只带一本书,挑最后的座位。看着老师讲课、同学们做笔记,我就想这该是多么落后的学习方式。

作业不做,我认为这些作业都是固化思维的枷锁,看一下题目有了做题思路就可以了。

大一的结果也可想而知,实验班考试落选、高数60分飘过,其他课程,如物理、线代、概率论等也都是半死不活的样子。

后来就开始反思,是不是我做错什么了?

第二次,莱俱是榜样吗?

恍惚间就到了大二,还是宿舍,我二刷了这部电影。但是这次的关注点在莱俱身上。

2018-11-11-123-03 影片中的莱俱是个穷苦的学生,家境不好,父亲多病,母亲又是“怨妇”一个,姐姐嫁不出去。他给自己的手指戴满了戒指(这里的戒指并不是装饰品,而是用于训诫自己),有段时间为了提高成绩,甚至把宿舍搬到了“消音器”那里,向“优秀学生”学习。

很多时候,并不是自己付出努力就可以收获成绩。我们如此,莱俱更是如此。他被院长逼迫,在出卖朋友和退学之间创造了第三条路——跳楼。幸好只是摔断了腿,没有生命危险。

兰彻指出,莱俱正是顾虑太多,负担太重,才会阻挡自己前进的脚步。他在招聘会现场所说,“当我摔断了两条腿后,我才真正站起来”,被无数人奉为经典。

认清自己,去除限制,怕是二刷时最大的感受。

为何如此?因为大二我开始认识到大学就是一个高版本的“高中”,有人在过高一,有人在过高三。虽然更加自由,但是最终对学生的要求还是分数至上。

同时我因为希望免修一门三学分的课(估计是学院第一次碰到希望免修该课的学生),某主任苦口婆心地和我谈话,说免修最多给85分,但是如果好好学半个学期考试,95分都有可能。末了,又补充说:“保研可是要均分的啊!”

保研?

也就是突然间发现了保研的问题,彼时成绩糟糕得不像样子。算了算分数,后续的课程均分需要接近90才可以够得上往年保研分数线。保险起见,还要参加学科竞赛以获取加分。

后来就戒了手机,不看电影,买了大大一罐咖啡。早上我走的时候舍友还没起床,下楼等楼妈开门;回去时还要等楼妈开门,舍友也都已经沉沉睡去。

印象中最清楚的是,早上去餐厅吃饭,大概6、7点左右,小哥问我:“你是要考研吗?”

最累的可能是竞赛。我需要在不影响课程的情况下参加各种竞赛,比如大学生英语竞赛、电子设计竞赛、创新创业竞赛、数模竞赛、嵌入式系统竞赛、数学竞赛等等。电赛可能最折寿吧,每次比赛都要连续熬夜3、4天,参加了3、4次,校级、省级、国家级一步步走。

时间冲突放弃了一批竞赛,成绩不佳又浪费了一些机会,最后能加分的也就三五项,七八分。

追逐成绩导致社交过少,没有朋友,没有欢乐。明明是个大学生,心智却停留在高中阶段。对自己限制过多,连微笑都不知道如何调用面部肌肉。

第三次,关于兰彻,我是错误的

本科三年级,课程与竞赛占据了我的全部时间,而且竞赛有侵蚀课程时间的趋势。在这种背景下,又是一年的生日,再次重温这部电影。

这次的关注焦点在兰彻的学习上,他强调学以致用,关注知识的起因、过程、结果,而不是死记硬背。 2018-11-11-123-04 有了一年的知识积淀,我开始尝试更加先进的学习方法。比如使用思维导图代替冗杂的课堂笔记;快速阅读检验自己的理解能力,促使大脑高速运转;25分钟工作法集中精力;图形记忆法缓解睡眠不足带来的问题。

所有这些方法的运用,让我使用更少的时间维持相对不错的成绩。彼时我才明白,先进的思想只有在自身能力足够时才可以应用,否则就像空想社会主义,酿成悲剧。

第四次,法罕告诉我应该追求什么

本四,如自己所料,顺利获得保研名额。但在选择保研学校与专业的时候出了差错,我想当然的认为名次不错,会有很大的选择余地。但实际上这需要双方的意向、运气与机遇,名次只是敲门砖,每一次选择都是一次“天时地利人和”。等我明白这一点,已经是大四结束了。

第四次看这部电影,已是感慨万千。片中的法罕喜欢摄影,却服从家人的愿望去学了工程。在兰彻的指引下,他鼓起勇气向父亲表达了自己的想法,并得到了一个摄影的实习机会。Happy ending。 2018-11-11-123-05 有时候我们痛苦于无法从事喜欢的工作,有时候我们痛苦于喜欢的工作常常变化。

保研结束后我就离开学校了,确切地说是开始了长达一学期的“逃课”。一边向各大公司申请实习,一边做家教。

每次选择都是一个“天时地利人和”的过程,这个观点正是在找实习的过程中形成的。大大小小的公司面了几十家,统计结果表明成绩、竞赛、科研在找工作时不具有明显相关性,对小公司尤甚。大公司除了考虑你的技术能力外,还要看团队协作能力、思维水平,或许还要看当天HR的心情。

随后,在2017年的年末,我背起行囊去了BAT之一实习,地点是北上广之一;春节结束后去研究生院校做毕设;再之后,实习上瘾,又去了某垄断性外企,度过了自己的暑假。

纵观本科四年,喜欢的事情总是在变化。前两年喜欢硬件,焊了几块电路板后认为不能自己设计电路始终不畅快;第三年喜欢嵌入式软件,尤其是嵌入式Linux,但是难度挺大,薪资有限,工作时笔记本都要插着目标板,很不优雅,最终放弃;BAT的实习让我见识了互联网的巨大生产力,遂对纯软件产生兴趣;外企实习领略了不同的文化,开始注重人的内在价值,发展自己的事业,而不是职业。

现在啊,除了本专业课程,还修了一门金融课、一门管理课。做网站全栈、做公众号、做自媒体、做营销、做投机。

当自己小事业能支撑日常开支时,就考虑出国读个博;不然国内工作,不要加班。

现在的生活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样子。

希望你们都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。